“牙周”,顾名思义就是牙齿周围的意思。牙齿长在我们的上下颌的牙槽骨中,但是仅仅如此还不够,在牙齿和骨头中间还有一层连接装置, 它就像一根根缆绳连接着牙齿和骨头一一我们称之为牙周膜,或者牙周韧带。在牙齿周围,牙龈、牙周膜、牙槽骨和牙骨质,合称为牙周支持组织,它们的健康存在才能让我们的牙齿牢牢附着于牙槽骨内。当这些牙槽骨、牙周膜、牙龈被感染发生炎症的时候,就可能导致牙周炎。
牙周炎的发展过程
跟蛀牙、牙髓炎这些病情发展会导致牙齿疼痛的病不一样,更多的时候,牙周炎的发展开始的时候非常非常缓慢,就像温水煮青蛙,没有特别明显的急性症状,这也是很多人在疾病刚刚开始的时候并不在意的原因。
一开始出现的症状大概率是:牙龈有点发红、刷牙的时候有点出血,或者啃一口苹果后发现留下了一圈血印子。慢慢地,你不在意,牙龈只是有点退缩,然后牙缝慢慢显露出来,露出难看的黑三角。由于牙龈退缩,牙齿之间形成了黑三角,此时要治疗和改善已经非常困难,再后来(可能又过了好多年、数十年),你可能突然会觉得有几颗牙齿有点松动、嚼东西已经没那么有力了,时不时还有咸咸涩涩的脓液流出来。这时候,有的人可能会出现疼痛,但也有的不会。再再后来,牙齿不仅仅松动了,它们可能还开始移动位置了一—牙齿和牙齿之间的缝隙越来越大。而之前松动的牙齿开始摇摇晃晃,有的还会出现牙齿的疼痛。这时候再不看牙,光想着吃点药止一下痛,其实已经无济于事了。牙根开始暴露出来,牙齿的松动越来越严重。直到某一天,这颗摇摇欲坠的牙齿寿终正寝,正式离开口腔,光荣殉职。随着牙周炎的进展,病变越来越深入牙龈深处。
三、牙周炎的形成原因
牙龈炎通常由牙菌斑诱发,仅累及牙龈组织,经治疗可逆转,一部分牙龈炎如不治疗,可能会发展为牙周炎。所以,积极治疗牙龈炎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预防牙周炎引起的牙周附着丧失和牙槽骨吸收。
牙菌斑是一种复杂而致密的非矿化细菌团块,形成于牙龈缘附近,龈上和龈下均可见。如果不用牙刷、牙线清洁,24小时内即开始累积形成菌斑。
牙石则是矿化的菌斑,也是导致牙周炎发生的主要原因。当它在牙齿上“入住”之后,会吸附大量的细菌小弟,细菌们继续为牙结石“添砖加瓦”,长此以往刺激牙周组织,导致牙周炎、牙龈萎缩等。
此外,牙科修复体,比如填充物、冠、桥或贴面等不良修复体(如边缘悬突或不密合),也可能促进菌斑形成,从而增加炎症,并可能导致牙龈附着和牙槽骨丢失。
四、牙周炎的治疗
牙周炎的治疗大致分以下5种:
1.洗牙
洗牙的频率要根据牙结石的形成速度,通常一年左右洗一次。
2.刮治
主要清除龈下牙结石
3.牙周手术.
当局部刺激物处在更深处,单靠洗牙、刮治等基础治疗都无法解决全部问题,那我们还有办法,这就是手术。
4.药物
例如甲硝唑、奥硝唑一类的抗菌药物口服;漱口液含漱;局部填塞的药物。
5.调磨、固定和拔牙
对于移位的牙齿进行调磨,对于因牙周炎而松动的牙齿,可考虑牙周夹板进行固定,无法保留的牙齿拔除
6.牙周系统治疗之后,做好维护期的支持治疗
做好口腔保健和定期复查 非常重要。
五、牙周炎的预防
最好的预防就是做好平时的口腔卫生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是:刷牙和使用牙线或牙间隙刷。每天两次有效刷牙(使用巴氏刷牙法,每次至少刷3分钟)、至少一次使用牙线清洁每一个牙缝。看上去简简单单两个动作,做起来其实很“费时”,所以真正能够完美完成任务的是少之又少,这也就是我们依然有着大量的牙周炎病人的原因。
如果很不幸,你已经是牙周炎的患者了,或者因为牙周炎已经出现了比较宽大的牙缝,这时候光用牙线清理牙齿缝隙可能效率比较低,动用牙邻间刷或者也叫牙缝刷,就可以大大增加清洁效率。
定期洗牙,彻底清除牙菌斑或牙结石。
定期进行口腔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