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急性肠套叠是婴儿期一种特有疾病,以4~10个月婴儿多见,2岁以后随年龄增长发病率逐年减少。男女之比为2~3:1。肠套叠一年四季均有发病,以春末夏初发病率最高,可能与上呼吸道感染及淋巴结病毒感染有关。
发病原因: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1.饮食改变;2.回盲部解剖因素;3.病毒感染;4.肠痉挛及自主神经失调;5.遗传因素。
临床表现:小儿肠套叠分为婴儿肠套叠(2岁以内者)和儿童肠套叠,临床上以前者多见。
1.婴儿肠套叠:多为原发性肠套叠,临床特点如下:
(1)阵发性吵闹:小儿突然出现阵发性有规律的哭闹,持续时间约10~20分钟,伴有手足乱动、面色苍白、拒食、异常痛苦表现,然后有5~10分钟或更长时间的暂时安静,如此反复。
(2)呕吐:初为乳汁及乳块或其他食物,以后转为胆汁样物,1~2天后转为带臭味的肠内容物,提示病情严重。
(3)腹部包块:在2次哭闹的间歇期检查腹部,可在右上腹肝下触及腊肠样、稍活动并有轻压痛的包块,右下腹一般有空虚感,肿块可沿结肠移动,严重者可在肛门指诊时,在直肠内触到子宫颈样肿物,即为套叠头部。
(4)果酱样血便:家长往往以血便为首要症状就诊,多在发病6~12小时后排血便,早者在发病3~4小时即可出现,为稀薄黏液或胶冻样果酱色血便,数小时后可重复排出。
(5)肛门指诊:有重要临床价值,有些来诊较早患儿,虽无血便排出,但通过肛门指诊可发现直肠内有黏液血便,对诊断肠套叠极有价值。
(6)全身状况:依就诊早晚而异,早起除面色苍白,烦躁不安外,营养状况良好。晚期患儿可有脱水、电解质紊乱、精神萎靡不振、嗜睡、反应迟钝。发生肠坏死时,有腹膜炎表现,可出现中毒性休克等症状。
2.儿童肠套叠:起病较为缓慢,多表现为不完全肠梗阻,肠坏死时间发生相对比较晚。患儿也有阵发性腹痛,但发作间歇期较婴儿为长,呕吐较少见。儿童肠套叠发生便血往往在肠套叠后几天才出现,仅在肛门指诊时指套上有少许血迹。儿童较合作时,腹部查体多能触及腊肠样包块。
辅助检查:1.腹部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2.空气灌肠。
疾病治疗:小儿急性肠套叠分非手术疗法和手术疗法两种。在非手术疗法中有空气灌肠、钡灌肠及B超下水压灌肠复位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