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口周围“鼓包”?你可能得了造口旁疝……

发布时间:2024/9/12 点击量:5656 来源:胃肠外科 蒋鸿元

造口旁疝是指发生在腹部造口(如结肠造口、回肠造口等)周围的腹壁疝。在腹部手术中,为了治疗某些肠道疾病(如溃疡性结肠炎、结直肠癌、肠梗阻等),医生可能会在腹壁上开一个口,将肠道的一端引出体外,形成造口以便排泄。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由于腹壁强度减弱、腹腔压力增加或造口周围组织的松弛,肠道或其系膜可能通过这个薄弱点突出到皮下,形成造口旁疝。其发生率随着时间延长逐渐升高。2018年《欧洲疝学会造口旁疝预防与治疗指南》根据当时已有的研究结果估计,造口术后1年的造口旁疝发生率>30%,术后2年发生率>40%,远期则>50%。

1.jpg

   发病原因

年龄:老年人因腹壁肌肉松弛,更易发生。

慢性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长期便秘等增加腹腔压力的疾病。

手术因素:手术技术、术后恢复情况及造口位置的选择都可能影响。

营养状况:营养不良、消瘦的患者腹壁组织支撑力弱。

体重变化:肥胖者快速减重后,腹壁可能松弛。

遗传与体质:家族中有疝病史或自身结缔组织薄弱者更易患病。

症状与体征

可见或可触及的包块:造口周围出现柔软的、可复性的包块。

疼痛与不适:站立或用力时症状加重,平卧时可缓解。

肠梗阻表现:严重时,疝内容物嵌顿可引起肠梗阻,表现为腹痛、呕吐、停止排便排气。

皮肤问题:长期压迫可导致造口周围皮肤红肿、糜烂。

 

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佩戴腹带,使用特制的腹带或造口腹带,减轻腹腔压力,防止疝块脱出。优化生活习惯:避免提重物、弯腰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保持大便通畅,避免便秘。药物管理:治疗可能引起腹压增加的慢性疾病,如控制哮喘、改善心肺功能等。

  手术指征

  1.造口旁疝合并无法解除的肠梗阻或肠绞窄时需急诊手术。

  2.造口存在狭窄、肠管严重脱垂、无法佩戴造口袋以及影响美观,存在不适、慢性疼痛以及排便障碍、外观缺陷等情况需要择期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开放手术:传统方法,通过直接缝合或放置补片加强腹壁。腹腔镜手术:适用于多数患者,尤其是复发疝的治疗。造口重建或移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重新定位造口以减少疝的发生风险。

 预防措施

术后早期活动: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活动,促进伤口愈合。

饮食调整:均衡饮食,多摄入富含纤维的食物,预防便秘。

体重控制:维持适宜的体重,避免肥胖或快速减重。

避免腹压增加:戒烟、治疗咳嗽、避免剧烈运动等。

  生活管理

造口护理:定期清洁造口周围皮肤,使用合适的造口袋,避免感染。

心理调适:造口旁疝可能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应积极寻求家人、朋友的支持,必要时可咨询心理医生。

定期复查:按医嘱定期复查,及时了解病情变化,必要时采取干预措施。

通过全面的了解与科学的管理,造口旁疝患者可以有效控制病情,提高生活质量。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