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医”线!市人民医院“医”如既往护健康!

发布时间:2023/2/1 点击量:6589 来源:无限乐山2023年1月16日

呼吸及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二病区转化为重症监护床位,外科医生内科化、内科医生重症化,抽调内科、外科医生支援ICU,抽调外科医生支援阳性患者门诊……自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以来,为保证接诊的新冠病毒感染患者得到更加科学精准的诊断和治疗,市人民医院成立新冠病毒感染救治指导小组,紧紧围绕“保健康、防重症”,统筹做好医疗救治、资源调配等工作,全力保障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

“市人民医院是乐山医疗的中坚力量,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场前所未有的硬仗。”据市人民医院副院长魏茂刚介绍,为保证“应收尽收,应治尽治”,医院结合自身实际,将呼吸及重症医学科一病区、二病区转化为重症监护床位,转化床位72个。同时,外科医生内科化、内科医生重症化,在院内培训并抽调内科医生支援呼吸内科,抽调内科、外科医生支援 ICU,抽调外科医生支援阳性患者门诊。此外,市人民医院还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的高效、智能、便捷的优势,扩大医疗服务供给渠道,努力满足特殊时期群众医疗咨询需求。

“我们以最大饱和容量、荷载能力、运转效率,全力保急诊、保重症、保发热、保顺畅、保稳定,集中全院床位、人员、设备和调配,确保被新冠病毒感染的病患能第一时间得到有效救治。”魏茂刚说。

勇挑重担,守护急诊患者

看到救护车马来回奔忙,前来问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身穿白大褂的医护人员脚步匆匆……走进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首先看到的便是忙碌的景象。

“急诊科是医院的门户,急症、危重症患者到医院的第一站就是急诊科。”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熊伟告诉记者,随着优化落实疫情防控“新十条”发布,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急诊医学科的病人也随之增多。日均急诊量从四五百人次,最多达到一千二百多人次。

面对压力,急诊医学科进一步加强和住院部的沟通交流,加快病人的周转,发热门诊、急诊、阳性门诊的坐诊医生由急诊科统筹协调安排,综合调度,动态调整,尽量减少病人排队等候时间。 同时,急诊科抢救室和急诊内科门诊都实行医生24 小时双岗三班倒。12月11日至12 月29日,急诊科处置急诊患者12234人,抢救患者968 人。

“面对激增的患者,不仅要‘急’,还要‘ 稳’,不管什么情况,一定要竭尽全力保障救治工作。”熊伟说,“大家每天忙得没有片刻停歇,就是为了能多收治一些患者。不知不觉一天过去了,才发现连一口水都没顾上喝。”

工作超负荷运转,加之岗位的特殊性,市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医护人员也陆续出现新冠阳性症状。但大家都咬牙坚持,带病上岗,随叫随到,毫无怨言。即便他们发着高烧、浑身酸痛、面色苍白、声音沙哑、呼吸沉重,依然坚守着岗位,没有退缩!

全力施治,守住患者“生命线”

急诊医学科是医院应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最前哨,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则扛起了新冠病毒感染高峰下危重症病人救治的最艰难一环。

为确保急危重症患者“应收尽收”,市人民医院根据重症患者的病情特点和救治需求,组建了新冠病毒感染救治指导小组,对医护人员进行新冠病毒感染诊断治疗、护理等培训,并制订标准化治疗方案,使全院治疗水平达到同质化。成立巡诊、会诊小组,定期对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ICU 及其他科室的收治情况进行巡诊、会诊,对危重病人指导治疗。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都是肩并肩的战友。”市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魏海龙介绍,按照医院总体部署,本着"应收尽收"原则,在患者数量骤然增多的情况下,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统筹规划,优化人员安排,全体医护们面对风险与压力,勇敢担负起使命,全身心投入到患者救治与医疗服务中。

同时,医院抽调骨干组成重症救治团队,充实到ICU病区,投入ICU专业培训和急危重患者的救治工作。“这里的患者随时有生命危险, ICU可以说是抢救生命最激烈的阵地。”市人民医院ICU副主任付轶谈道,这段时间,ICU顶着人手相对紧张的压力“全军出击”,医护人员取消周末和假期,基本处在满负荷甚至是超负荷运转状态。有的医护甚至吃住都在医院, 24小时守护危重症患者。

“我们要担当起医护人员应有的责任。”这是每一个医务人员的心声。在同病毒短兵相接的日子里,广大医务人员坚守医者初心,践行使命担当。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的崇高职业精神!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