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里,有句俗话经常说到:“精准医疗,影像先行”,要有对病情准确的评估与诊断,必然少不了影像学检查的支持,换而言之,有了与病情适配的影像学检查,临床诊疗才会更加方便准确。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基因、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这使得每个人的疾病表现也各不相同。为了更好地治疗疾病,医生需要对每位患者的个体特征进行“量身定制”的治疗方案,而不是一概而论地使用传统的手术或化疗方式。精准治疗的前提是精准诊断,CT引导下的穿刺活检便是这样一门能够辅助医生精准诊断的“神奇”技术。
CT引导下穿刺活检(computed tomography-guided needle biopsy,CTNB)是指在计算机断层扫描的高分辨率图像下,利用穿刺针准确刺入病灶,获取病灶细胞学或组织学材料,以明确病变性质的一种特殊的精准诊断技术。医生会使用CT扫描图像来选择最佳穿刺点,确保准确无误地取得病变组织样本。
这项“神奇”的检查技术都可以针对哪些疾病呢?
需明确病变性质的孤立结节或肿块、多发结节或肿块、肺实变等;
支气管镜、痰细胞学检查、痰培养无法明确诊断的局灶性肺实变;
怀疑恶性的磨玻璃病变;
已知恶性病变但需明确组织学类型或分子病理学类型(再程活检);
疾病进展或复发后局部组织学或分子病理学类型再评估(再程活检);
其他如支气管镜活检失败或阴性的肺门肿块、未确诊纵隔肿块、疑似恶性纵隔淋巴结等。

一些特殊情况的患者是不适合做这类检查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
1. 绝对禁忌证?
不可纠正的凝血功能障碍。
2. 相对禁忌证?
严重肺动脉高压;
解剖学或功能上的孤立肺;
穿刺路径上有明显的感染性病变;
肺大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气肿、肺纤维化;
机械通气(呼吸机)患者,或儿童全身麻醉状态下活检需有麻醉医生配合;
影像学上考虑肺包虫病,有可能增加过敏风险,为相对禁忌。
有的朋友们也会注意到,穿刺的图片上有一根长长的针,那做这项检查是不是会特别疼,是不是也会留下一道长长的伤口,做完检查能够恢复得好吗?穿刺活检的创口仅一个针眼大小,一个创可贴就可以覆盖完全。患者全程尽可能放松,按医生要求的体位,调整尽可能舒适的姿势并在术中保持不动,平静呼吸,避免深呼吸、咳嗽等,术中如有不适也可以及时示意操作医生。
如果要进行这项检查的话,需要提前做些什么准备?
协助医生做好必要的化验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出凝血时间、病毒性肝炎、梅毒和HIV等感染指标;心电图检查;
术前最好能够禁食水2至4小时,防止术中发生呕吐导致误吸;
如果患者口服抗血小板药物或者使用抗凝药物,要求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应停用5至7天,低分子肝素应停用至少24小时。
同时,检查结束后也应当注意:
接受操作后1-2天,患者需保持穿刺处敷料干燥,不要淋浴,防止穿刺部位感染;
注意休息,防感冒;
避免剧烈咳嗽,打喷嚏或者重体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