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朋好友相聚时,家人朋友忽然关切地问您:你是不是瘦了?自己照镜子时,您是否发现您的脸庞变小了?穿衣服时,您是否无意中发现裤子变松了?
当您遇到这种情况时,请称量一下自己的体重,您会发现可能您的体重下降了。如果这种体重下降并非您刻意节食或运动所致,这可能是一个不能忽视的身体报警信号。
当您出现不明原因体重下降时,您可能会焦虑,家人朋友发现您日渐消瘦,可能也会担忧。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下“消瘦”,并告诉您和家人如何应对。
怎样才算“消瘦”?
不是所有的体重下降都叫“消瘦”。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在未刻意减重的情况下”体重下降。我们最常用的判断标准是:过去 6 个月或更短时间内体质量在原有基础之上下降 5% 及以上。举个例子:如果您的原本体重是70Kg,那么在6个月或更短时间内,在没有可以减重的情况下,体重下降3.5Kg以上,就需要警惕了。对于老年人,如果没有精确的体重记录,如果发现衣服变得异常宽松,或者亲友证实确实“瘦了一大圈”,也要引起重视。
人的身体为什么会“悄悄”变瘦?
消瘦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排查各种线索。引起非刻意性消瘦的原因包括:器质性疾病、非器质性疾病、不明原因消瘦。其中器质性疾病分为非肿瘤性疾病及肿瘤性疾病,非器质性疾病包括药物不良反应和社会、心理、行为因素。
一、非肿瘤性疾病
1、消化系统问题:如慢性胃炎、肠炎、消化吸收不良、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口腔、吞咽或牙齿问题等。
2、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甲状腺炎等。
3、感染性疾病:如结核病、寄生虫感染、艾滋病等。
4、其他: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痴呆等。
二、肿瘤性疾病
1、消化系统肿瘤:当消瘦合并腹痛、皮肤变黄,要警惕胰腺癌、肝癌、胆管癌;合并吐血、解血便(黑大便或红大便)、长期排大便困难,要警惕胃癌或肠癌;合并吞咽困难,要警惕食管癌。
2、呼吸系统:当消瘦合并咳血、胸痛、气促,要警惕肺癌、胸膜间皮瘤等。
3、其他:当消瘦合并腰痛、血尿,要警惕肾癌;合并异常阴道出血、下腹痛,要警惕子宫癌;合并全身骨痛,要警惕骨转移癌、多发性骨髓瘤等。
三、药物及药物不良反应
临床上部分药物可能通过影响患者食欲、引起胃肠道反应、利尿或改变营养素的摄入吸收和利用引起消瘦,如: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螺内酯、多奈哌齐、二甲双胍、达格列净、秋水仙碱等。
四、社会、心理与行为因素
可能营养摄入不足,进而导致消瘦。抑郁症、躯体形式障碍、焦虑症、强迫症、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等会因为情绪影响食欲和进食行为,进而导致消瘦。饮食睡眠不规律、缺乏运动、吸烟、过量饮酒或酒精依赖会引起营养代谢不良,进而导致消瘦。
除上述的相关原因外,还有一部分消瘦是找不到原因的,可能与体质性、家族遗传及隐匿性疾病等相关,这就需要我们进行长期的随访观察。
如果出现不明原因消瘦,该怎么办?
不要恐慌,但务必引起重视,建议您及时到专业的医院就诊,经医生详细询问病史、查体及完善相关辅助检查,寻找病因,及早发现存在的潜在原因,从根源解决问题。
建议在排查病因的同时,合理调节生活方式。
1、营养支持:增加膳食中的能量和蛋白质比例,推荐动物性蛋白总摄入量不低于120 g/d;液态奶或等量的奶制品总摄入300~500 mL/d;大豆及其制品是植物中唯一的优质蛋白,建议摄入量不低于15 g/d。碳水化合物应以谷物为主,谷薯类食物所提供的能量应占膳食总能量的60%。推荐一日三餐都要摄入充足的谷类食物,不低于250 g/d。可以适量增加脂肪摄入,以提供额外的能量,帮助增加体质量,但同时应避免过量,以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建议选择富含优质脂肪的食物,如杏仁、核桃等坚果10~15粒 /d;三文鱼、鳕鱼等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鱼类,200~400 g/周。若不是糖尿病患者,可从每日三餐改为五餐或六餐,以少量多餐的形式保证营养持续供给并提高消化吸收率。例如除早、中、晚三餐外,上午和下午各加一次点心餐,晚上睡前可适当加餐。建议保证食物多样性,每天摄入 12 种以上食物,每周 25 种以上,涵盖谷薯类、蔬菜水果类、畜禽鱼蛋奶类、大豆坚果类等。必要时可在专业营养师建议下使用营养补充剂。
2、生活调理: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戒烟限酒;进行适度的阻力和力量训练有助于维持肌肉量。
3、规范药物使用:消瘦患者在使用药物时应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身体的变化以及饮食的选择。强调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以确保安全和有效,必要时需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调整药物治疗方案。
4、关怀与陪伴:加强心理疏导,培养个人兴趣爱好,减轻焦虑和压力;对于老年或情绪不佳者,家人的陪伴和鼓励是改善食欲的“良药”。
不明原因的消瘦,是身体发出的一份重要“健康警报”。它可能只是“虚惊一场”,也可能隐藏着需要及时处理的健康问题。
请您记住:既不要过度焦虑,也不掉以轻心,相信科学,正确面对,遵从医嘱。管理好体重,就是管理好健康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消瘦诊治与管理专家共识(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