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息肉:肠道里的 “隐形炸弹”,早发现早处理是关键

发布时间:2025/9/27 点击量:284 来源:胃肠外科 朱明杰

在体检报告或肠镜检查结果中,“肠息肉” 是不少人会遇到的名词。很多人看到这个结果会感到恐慌,担心它就是癌症;也有人觉得 “不痛不痒”,没必要在意。事实上,肠息肉既不是 “洪水猛兽”,也不能 “放任不管”—— 它是肠道黏膜上凸起的 “小疙瘩”,部分类型有潜在癌变风险,是肠癌的重要 “前奏”。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肠息肉的神秘面纱,教你科学应对这颗肠道里的 “隐形炸弹”。

一、什么是肠息肉?

肠息肉是指肠道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通俗来说就是肠道壁上长出来的 “小肉球” 或 “小疙瘩”,大小从几毫米到几厘米不等,有的单个存在,有的则成百上千聚集(如家族性息肉病)。

二、为什么会长肠息肉?这些危险因素要避开

肠息肉的形成是 “遗传因素” 和 “生活习惯” 共同作用的结果,以下几类人群更容易被肠息肉 “盯上”:          1. 年龄:越老越容易长

随着年龄增长,肠道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息肉发生率会显著升高。数据显示,40 岁以下人群肠息肉发生率不足 10%,而 60 岁以上人群发生率超过 50%,80 岁以上人群几乎人人都可能有息肉。

2. 饮食:高油高肉、少纤维是推手

长期吃高脂肪、高蛋白、低膳食纤维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红肉、加工肉),会导致肠道蠕动减慢,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有害物质(如亚硝酸盐)刺激黏膜,增加息肉形成风险;相反,多吃蔬菜、水果、粗粮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能促进肠道蠕动,减少息肉发生。

3. 遗传:家族史是隐形风险

若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患有肠息肉或肠癌,本人长息肉的风险会比普通人高 2-3 倍。尤其是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病,患者青少年时期就会出现大量腺瘤性息肉(通常超过 100 个),若不治疗,40 岁前几乎 100% 会癌变。

4. 肠道疾病:炎症反复刺激易生息肉

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肠炎等疾病的人群,肠道黏膜长期处于炎症状态,反复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黏膜增生,形成炎性息肉,部分可能进一步发展为腺瘤性息肉。

5. 其他:吸烟、肥胖、糖尿病会添乱

长期吸烟会导致肠道黏膜缺氧,增加腺瘤性息肉的风险;肥胖人群(BMI≥28)肠道内菌群失衡,有害物质增多;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会刺激肠道黏膜增生,这些因素都会让肠息肉的发生率升高。

三、肠息肉有症状吗?多数人无症状,这 3 个信号要警惕

绝大多数肠息肉(尤其是小息肉)没有任何明显症状,很多人是在体检或肠镜检查时偶然发现的。但当息肉较大、数量较多或出现并发症时,可能会出现以下信号,需及时就医:

1. 便血:最常见的预警信号

2. 排便习惯改变:腹泻、便秘交替出现

3. 腹痛、腹胀:息肉较大时可能出现

四、哪些人需要做肠镜筛查息肉?

根据《中国结直肠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0)》,以下人群需定期做肠镜,排查肠息肉:

一般人群:45 岁起做第一次肠镜,若结果正常,每 5-10 年复查一次;

 高风险人群:有肠息肉 / 肠癌家族史、肠道疾病史(如溃疡性结肠炎)、长期便血或排便习惯改变者,建议 40 岁前做第一次肠镜,若发现息肉,需根据息肉类型和大小缩短复查间隔(如每年或每 3 年一次)。

此外,粪便潜血试验、粪便 DNA 检测等也可作为 “初步筛查手段”,若结果阳性,需进一步做肠镜确诊。

五、如何预防肠息肉?做好这 5 件事,降低风险

肠息肉的预防核心是 “改善生活习惯”,结合 “定期筛查”,具体可从以下 5 点入手:

1. 调整饮食:少吃红肉(猪、牛、羊肉)和加工肉(香肠、培根),多吃全谷物(燕麦、糙米)、蔬菜(菠菜、西兰花)、水果(苹果、蓝莓),每天膳食纤维摄入量不少于 25 克;

2. 戒烟限酒:吸烟会增加腺瘤性息肉风险,建议尽早戒烟;酒精会刺激肠道黏膜,男性每天饮酒量不超过 25 克(约 1 两白酒),女性不超过 15 克;

3.  控制体重 + 规律运动:肥胖是肠息肉的危险因素,建议将 BMI 控制在 18.5-23.9 之间;每周坚持 150 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如快走、游泳),促进肠道蠕动;

4. 管理肠道炎症:若患有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需遵医嘱规范治疗,避免炎症反复刺激肠道;

5. 定期筛查:45 岁以上人群无论有无症状,都应做一次肠镜;有家族史、肠道疾病史的人群提前至 40 岁前筛查,做到 “早发现、早切除”。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