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临床医学进展回顾 消化学科

发布时间:2005/2/16 点击量:8716

林三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内科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196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医疗系,现任北京大学消化疾病研究中心、北大三院消化科主任。主要学术任职为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消化杂志副主编,中华内科杂志副主编,英国医学杂志(BMJ)中文版编委以及医师进修杂志(部属)主编。主要研究方向为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特别在胃癌、溃疡病等方面有较深入研究。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96年被卫生部评为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共发表论文100余篇,曾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三等奖。

2004年,我国消化学科领域在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方面都取得了较大进展,这是在广大研究人员多年潜心研究的基础上获得的。当前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网络与大型国际会议将世界最先进最前沿的科技成果带给我们,并为我国消化病学专家之间及与世界各国专家之间的交流提供了广阔平台。现将2004年我国研究人员在消化领域所取得的进展介绍如下。

一、胃 癌

我国是胃癌的高发国家,我国学者对胃癌的研究一直最为活跃。2004年10月,在北京召开的第4届亚太消化疾病周(APDW)会议上,北京大学肿瘤研究所报告的长期胃癌高发区大样本定点追踪调查研究,以及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和香港大学分别在山东和福建进行的根除幽门螺杆菌(Hp)对胃癌发生影响的研究,引起了世界同行的广泛重视。北大三院8年的研究显示,根除Hp可以降低胃癌的死亡率;香港大学7.5年的研究显示,在无癌前病变者中根除Hp可以降低胃癌的发生,而在已存在癌前病变者中未见到胃癌发生率显著降低。

胃癌基础研究的热点集中在胃癌的发生、胃癌细胞的增殖与凋亡、胃癌的浸润与转移以及肿瘤靶向治疗等方面。北京协和医院的研究显示,胃肠肽类激素-蛙皮素可与化学致癌剂协同促进正常上皮细胞癌变。武汉大学附属中南医院研究者报告,凝血栓蛋白1(THBS1)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可能与胃腺癌的发生有关。蛋白激酶C(PKC)和酪氨酸蛋白激酶(PTK)抑制剂、泛素-蛋白酶体通路特异性阻断剂、肿瘤坏死因子相关凋亡诱导配体(TRAIL)基因等与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促进调亡相关。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C、外周血CK20 mRNA以及胃癌组织CK20、ki67、趋化因子受体CXCR3表达、骨桥蛋白(osteopontin)mRNA过度表达等可能在胃癌浸润和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研究显示,野生型survivin在胃癌中100%高表达,是很好的肿瘤标记物。

在肿瘤靶向治疗方面,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成功制备了具有抗CEA靶向性及细胞CD3ζ胞内区、跨膜区信号转导功能的重组分子,为制备靶向性嵌合锚定T细胞奠定了实验基础。上海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制备的载阿克拉霉素(ACM)的磁性聚α-氰基丙烯酸正丁酯(PBCA)纳米微球,可显著提高ACM对裸鼠人胃癌转移模型的抗肿瘤效果,降低ACM的骨髓抑制作用,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二、幽门螺杆菌

Hp在消化性溃疡和胃癌发生中的作用已较为肯定,有关Hp疫苗的研制是当前的研究热点。应用蛋白组学的核心技术——高分辨率二维凝胶电泳(2-DE)对分离自不同疾病的Hp菌株外膜蛋白质进行分析,为进一步鉴别Hp外膜蛋白质的结构成分和抗原性、研制抗Hp疫苗等有指导意义。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成功构建了Hp中性粒细胞激活蛋白(Hp-NAP)口服重组DNA疫苗和含Hp特有(编码鞭毛黏附素与受体结合的亚单位蛋白)的黏附素A基因(HpaA)的核酸疫苗,证实具有免疫反应性,为进一步开发Hp核酸疫苗提供了实验依据。

根除Hp后相关疾病谱的变化也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北大三院一项25年近10万例胃镜报告回顾性研究清晰地回答了这个问题。该研究显示,自1998年以后十二指肠溃疡的检出率显著下降,胃溃疡的检出率也有下降,但是胃癌检出率未显示明显改变;上述3种病变的发病年龄均较25年前上升4~7岁。同时发现反流性疾病呈上升趋势,并随年龄的升高,其检出率明显提高。

三、胃食管反流病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病近年来有上升趋势,主要分为3种类型,内镜阴性的反流性疾病(NERD)、糜烂性食管炎(EE)和Barrett食管(BE)。对GER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镜诊断,NERD、BE的放大及高清晰度内镜下表现为人们提供新的诊断线索。人们在GERD发病机制方面的研究也一直没有间断,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及低下食管括约肌(LES)压力状态、食管体部动力异常(包括非特异性食管动力紊乱和无效食管收缩)在GERD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四、结直肠癌

结直肠癌的基础性研究包括:6-氧-甲基化嘌呤-DNA甲基转移酶(MGMT)基因启动子CpG岛高甲基化和蛋白表达缺失、DNA甲基化酶-1(DNMT1)基因的真核表达质粒对人结肠癌细胞肿瘤相关基因(如错配修复基因hMSH2和hMLH1、抑癌基因p16INK4A和c-myc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以及大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差异表达基因消减cDNA文库的构建等等,这些研究都从分子水平对结肠肿瘤发生机制进行了探讨。另外,应用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诱导结肠癌细胞株凋亡,为结肠癌的基因治疗提供新思路。在临床实践方面,中华医学会北京消化病学会大肠癌协作组的研究提示,自然人群普查是发现早期大肠癌的有效方法。粪便P53基因突变检测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性较高,适用于大范围人群筛查。

五、炎性肠病

关于炎性肠病(IBD)研究非常重要的内容是,APDW 2004会议提出了亚太地区IBD的指南框架,可作为我国临床医生在IBD诊断和治疗中的指导原则。另外,在基础研究方面,有学者指出,恶唑酮诱导的结肠炎是一种IL-4介导的2型辅助T细胞(Th2)型炎症,其组织学特征和炎症分布均类似人类溃疡性结肠炎(UC),可作为研究UC发病机制和评估药物疗效的有效工具。北京协和医院应用环孢素A(CysA)治疗激素无效或依赖的重症UC和活动期克罗恩病的经验也值得借鉴。

六、肠易激综合征

肠易激综合征IBS的基础性研究更为引人关注。北京协和医院建立的脑肠互动指向性条件应激IBS动物模型,可稳定诱发符合IBS发病特征的内脏功能紊乱,用于脑肠互动在IBS发病中的作用研究。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研究者观察到IBS患者肠黏膜肠嗜铬细胞(EC)功能活跃,提示其大量合成并分泌的5-羟色胺(5-HT)在IBS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另外,5-HT转运体(SERT)基因多态性在不同类型的IBS发病中具有重要意义。

七、胰 腺

胰腺研究的重点仍是急性胰腺炎和胰腺癌。动物研究显示外源性表皮生长因子(EGF)和外源性肝细胞生长因子(HGF)对急性胰腺炎有保护作用。血清IL-6、IL-8、TNF-α升高对早期鉴别重症急性胰腺炎有重要临床意义。有关胰腺癌的研究包括过氧化物酶增殖物活化受体-γ(PPAR-γ)活化对胰腺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抑制作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体外胰腺癌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KAI1基因控制胰腺癌细胞转移的机制等。宁波大学医学院李惠利医院采用脂质体介导survivin反义寡核苷酸转染胰腺癌细胞的研究显示,survivin在胰腺癌治疗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八、肝 脏

肝脏疾病的研究重点仍围绕着肝纤维化、病毒性肝炎以及肝癌。北京友谊医院的研究显示,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和MMP2、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1MP1)水平、T1MP1/MMP1比值可作为除PⅢP、Ⅳ型胶原、LN和HA以外的评价肝脏纤维化发展或减轻的指标。有研究显示,姜黄素和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有抗纤维化的治疗作用。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征医院利用重组复制缺陷型腺病毒载体将外源非分泌型人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μPA)基因导入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SC)内,对肝纤维化的基因治疗进行了有益探索。解放军302医院对乙型肝炎病毒(HBV)前S2蛋白和HBV DNA聚合酶中RNase H的反式调节基因进行了筛选。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构建丙型肝炎病毒(HCV)5’端非编码区(5’NCR)和NS3丝氨酸蛋白酶共同调控分泌型碱性磷酸酶(SEAP)表达细胞模型,可用于以HCV5’NCR和NS3蛋白酶为靶点的药物筛选和评价。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成功构建不同HCV病毒株及不同截短片段的核心蛋白(CORE)原核表达质粒,为研究HCV不同病毒株及不同区域CORE功能提供相应依据。拉米夫定治疗引起乙肝病毒YMDD变异的相关因素分析以及国产分泌性重组人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分析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nb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