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健康被 “失眠” 偷走?做好这几件事,睡好每一觉

发布时间:2025/11/5 点击量:486 来源:麻醉科 林洪岩

凌晨 1 点,手机屏幕的光映着你毫无睡意的脸;翻个身,身旁伴侣的呼吸均匀绵长,而你盯着天花板数到第 500 只羊,大脑依旧清醒;好不容易眯瞪片刻,窗外的鸟鸣又将你拽回清醒 —— 如果你也常陷入这样的 “失眠循环”,别只把它当成 “偶尔的作息紊乱”。长期失眠不仅会让你白天昏沉、注意力涣散,更会像一只 “隐形小偷”,悄悄偷走免疫力、记忆力,甚至增加慢性疾病风险。想要守住健康,关键要学会用科学方法 “驯服” 失眠,做好这几件事,帮你找回安稳好眠。

先搞懂:失眠不是 “矫情”,是健康在报警

很多人觉得 “失眠就是压力大,扛一扛就过去”,但医学上的 “失眠” 远非 “睡不着” 那么简单。根据《中国成人失眠诊断与治疗指南》,每周至少 3 次、持续超过 1 个月的入睡困难(躺下 30 分钟仍没睡着)、睡眠浅易醒(夜间醒来超过 2 次)、早醒(比计划起床时间早 1 小时以上),都属于 “慢性失眠”。

更值得警惕的是,失眠与健康的关联远比想象中紧密:长期失眠会让免疫力 “掉线”,比睡眠正常的人更容易感冒、感染;还会打乱内分泌,导致情绪易怒、焦虑,甚至增加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对大脑来说,睡眠是 “清理垃圾” 的关键时段,失眠会让代谢废物堆积,进而影响记忆力,甚至加速大脑衰老。所以,改善失眠不是 “追求舒适”,而是在守护健康的 “第一道防线”。

做好这 5 件事,帮你 “夺回” 好睡眠

改善失眠不需要依赖复杂的方法,从日常生活的小细节入手,就能有效提升睡眠质量,关键是要 “坚持” 和 “科学”。

1. 给身体设个 “睡眠生物钟”,别让作息 “乱飘”

人体有自己的 “昼夜节律”,就像一个隐形的 “生物钟”,到点就会提醒身体 “该睡觉”“该醒来”。但很多人的失眠,正是因为打乱了这个节律 —— 周末熬夜、白天补觉,导致周一到周五 “倒不过时差”,形成恶性循环。

想要调整生物钟,关键是 “固定作息”:每天固定一个起床时间(比如 7 点),哪怕前一晚没睡好,也不要超过 8 点起床;晚上固定一个入睡时间(比如 23 点),提前 30 分钟放下手机,让身体进入 “准备睡眠” 的状态。刚开始可能会觉得不适应,但坚持 1-2 周,身体就会逐渐适应这个节奏,到点就会有困意,入睡也会更轻松。

2. 打造 “无干扰” 睡眠环境,让身体 “一秒放松”

很多人睡前刷手机、开着灯,却不知道这些细节正在 “阻碍” 睡眠。大脑对光线、声音非常敏感:手机屏幕的蓝光会抑制 “褪黑素”(帮助睡眠的激素)的分泌,让大脑误以为 “还在白天”;嘈杂的声音会让身体处于 “警惕状态”,难以放松。

想要打造好的睡眠环境,记住这几点:① 睡前 1 小时关掉手机、电脑,若必须使用,开启 “夜间模式” 或戴防蓝光眼镜;② 卧室尽量保持黑暗,可用遮光窗帘,若怕黑,可开一盏微弱的小夜灯(暖黄色最佳);③ 保持卧室安静,若有噪音,可戴耳塞;④ 调整床垫和枕头的高度,让身体躺下时 “不紧绷”,温度控制在 20-24℃(这个温度区间最适合睡眠)。

3. 睡前别 “折腾” 身体,让大脑 “慢慢降温”

很多人睡前喜欢做这些事:喝杯咖啡、吃点夜宵、做剧烈运动,却不知道这些行为会让身体 “兴奋”,反而更难入睡。咖啡中的咖啡因会在体内停留 6-8 小时,下午 3 点后喝,晚上很容易失眠;睡前吃太饱,肠胃需要 “加班工作”,会让身体处于 “活跃状态”;剧烈运动(如跑步、跳绳)会让心率加快、体温升高,大脑也会保持兴奋,至少要在睡前 3 小时停止。

睡前正确的 “放松方式” 应该是这样的:① 睡前 1 小时可喝一杯温牛奶(牛奶中的色氨酸有助于合成褪黑素,但对乳糖不耐受的人不适合),或泡一杯酸枣仁茶(中医认为酸枣仁有安神助眠的作用,现代研究也发现其含有的成分能缓解焦虑、促进睡眠);② 做简单的放松运动,比如拉伸、瑜伽(温和的体式,如婴儿式、猫牛式),或躺在床上做 “深呼吸练习”(用鼻子慢慢吸气 4 秒,屏住呼吸 2 秒,再用嘴巴慢慢呼气 6 秒,重复 5-10 次,能让心率变慢,身体放松);③ 可看一本 “不费脑” 的书(避免看悬疑、刺激类内容),或听一段舒缓的白噪音(如海浪声、雨声),让大脑从 “忙碌” 慢慢过渡到 “平静”。

4. 别和 “失眠” 硬刚,越焦虑越难睡

很多人躺下后没睡着,就会开始焦虑:“完了,又要失眠了”“明天还要上班,没精神怎么办”,结果越想越清醒,陷入 “越焦虑→越睡不着→更焦虑” 的怪圈。其实,偶尔一次没睡好,并不会对身体造成太大影响,过度关注反而会加重失眠。

如果躺下 30 分钟还没睡着,别强迫自己 “必须睡着”,可以起身做一些 “低刺激” 的事:比如坐在椅子上看几页书(别开强灯)、叠叠衣服,等有困意了再回到床上。同时,告诉自己 “偶尔没睡好没关系,身体会慢慢调整”,减少焦虑感。记住:睡眠是 “自然发生” 的,越放松,越容易入睡。

5. 白天 “多给身体找点事”,晚上才会 “累得想睡”

很多人白天久坐不动、很少出门,到了晚上,身体 “没消耗”,自然不容易有困意。其实,白天适当活动,能让身体 “累一点”,晚上也会睡得更沉。

白天可以这样做:① 每天花 30 分钟做中等强度的运动,比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注意别在睡前 3 小时内做);② 多出门晒晒太阳,阳光能帮助调整生物钟,让身体更清楚 “白天该清醒,晚上该睡觉”;③ 避免白天长时间补觉,若实在困,可小睡 15-20 分钟(超过 30 分钟会进入深度睡眠,醒来后更昏沉,也会影响晚上睡眠)。

最后提醒:这些情况,别硬扛,及时求助

如果坚持上述方法 1-2 个月后,失眠还是没有改善,甚至出现白天头晕、心慌、情绪低落,或者因为失眠影响了工作、生活,别自己硬扛,及时去医院的 “睡眠医学科” 或 “神经内科” 就诊。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判断是否需要进行睡眠监测,或给出专业的治疗建议(比如认知行为治疗,这是治疗慢性失眠的 “一线方法”,安全且有效)。

别让失眠继续 “偷走” 你的健康,从今天开始,试着调整作息、打造好的睡眠环境、学会放松,相信你会慢慢找回 “沾床就睡” 的安稳,让健康重新 “回归”。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