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身体的深处,有一段长约12-15cm的“职场劳模”——直肠。它日夜不停地工作,主要负责储存和排泄大便。然而,这个默默无闻的器官,却可能悄然滋生一种可怕的疾病——直肠癌。

直肠癌通常起源于肠道内壁的微小息肉。大多数息肉是良性的,但其中一种叫做“腺瘤”的息肉,经过5-10年的漫长时光,有可能“黑化”成癌。这个过程漫长而隐匿,早期往往没有任何症状。一旦出现便血、腹痛、排便习惯改变等症状时,病情往往已不是最早阶段。
正因为如此,早筛成为了我们对抗直肠癌最有力、最有效的武器!
一、谁是高风险人群?
根据国内的专家共识,如果您符合以下一点或几点,那么您就需要比常人更加警惕:
1. 年龄因素:年龄在40岁以上是最大的风险因素,随着年龄增长,患病风险显著升高。
2. 家族遗传:一级亲属(父母、子女、兄弟姐妹)曾患有结直肠癌。
3. 个人因素:本人有肠道腺瘤、结直肠癌病史、或8-10年未治愈的炎症性肠病(如溃疡性结肠炎)。
4. 不良生活作息习惯:长期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过多;吸烟、过量饮酒;缺乏体育锻炼。
二、主流早筛方法有哪些?
目前常见的早期筛查方法主要分为两大类:非侵入性检查和侵入性检查。
1. 非侵入性检查(初筛首选)
粪便隐血试验(FOBT)
*原理:检测粪便中肉眼看不见的微量血液。
*优点:无创、简便、成本低。
*缺点:容易受食物(如红肉)、药物等影响,可能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需定期复查。
粪便DNA检测
*原理:检测粪便中脱落的肠道细胞是否含有与癌前病变或癌症相关的基因突变。
*优点:无创、准确性高于FOBT,能发现更多早期病变。
*缺点:价格昂贵,一般仅在较大三甲医院有开展。
2. 侵入性检查(诊断“金标准”)
结肠镜检查
*原理:医生将一根带有摄像头的柔软细管从肛门进入肠道,直观地观察整个结直肠的内部情况。
*为什么是“金标准”:它不仅能发现病变直接夹取组织送检病理,更能直接切除可疑的息肉(如腺瘤),“即查即治”,将癌症直接扼杀在摇篮里!
*建议:普通人群从40-45岁开始,即使没有任何症状,也建议进行第一次结肠镜检查。根据检查结果,医生会决定下一次复查的间隔(没有症状的情况一般是5年至10年)。
三、我们该如何选择?
您可以参考以下流程图,初步判断自己该怎么做:

请记住:任何一次非侵入性检查出现阳性,都必须后续进行结肠镜检查来明确诊断!
四、消除误区,保护自我
误区一:“我没得啥子不舒服,我健康的很,花冤枉钱检查啥子。”
正解:早期直肠癌大多没症状。等有症状再查,可能为时已晚。早筛的核心就是在“无症状”阶段发现它。
误区二:“肠镜检查用管子捅肠子想想都痛的很。”
正解:现在基本开展肠镜检查的医院都可以提供“无痛肠镜检查”,在短暂的睡眠中就能完成检查,全程无感,体验大大提升。
误区三:“做一次肠镜遭一次罪够了,就一劳永逸了。”
正解:息肉的生长需要时间。一次高质量的肠镜检查结果正常,通常可以管5-10年,但仍需遵医嘱定期复查
健康是给自己和家人最好的礼物。面对直肠癌这个“隐形杀手”,我们并非束手无策。主动了解、积极筛查,就是最好的自卫方式。从40岁开始,甚至更早,就和医生聊一聊,选择最适合自己的筛查方案,用实际行动守护您的生命“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