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基层行(乐山站)暨2025年乐山市舒适化医疗麻醉学术交流会举行

发布时间:2025/3/4 点击量:1715 来源:麻醉科 李姣

为深入贯彻国家卫健委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要求,强化四川省麻醉专业学术交流,提升麻醉医师诊疗水平,2025年3月1日,“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基层行(乐山站)暨2025年乐山市舒适化医疗麻醉学术交流会议”在乐山市人民医院高新院区顺利召开。本次活动由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主办,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基层工作推进委员会与乐山市人民医院联合承办,旨在推动基层麻醉医疗服务高质量发展,提升基层麻醉医师综合能力。

本次会议汇聚了众多国内麻醉领域的知名专家,包括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法人、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敖虎山教授,中国医师协会麻醉学医师分会副会长、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副会长、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上海长征医院袁红斌教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李文献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张军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余海教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周军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范丹教授,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陈巍教授、郑栋煜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夏俊明教授、傅丹云教授和陆艺教授等诸位专家,以及来自乐山地区各医疗机构的麻醉医护人员。

会议旨在通过学术交流与经验分享,推动基层麻醉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为提升基层麻醉医师的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搭建优质平台,为基层医疗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图片1.png1.png


    会议开始,我院党委书记陈佳致辞。医院高新院区于去年12月整体投用,通过优化诊疗环境、提升服务效率、强化专科建设等举措,实现服务与技术全面升级。此次会议是推动区域医疗技术交流与合作的契机,期望借此活动提升医院及区域麻醉学科管理质量和技术水平,为基层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搭建交流提升平台,持续提升诊疗技术和服务水平。

    随后,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副会长袁红斌教授致辞,强调基层行是推动优质医疗下沉、助力基层麻醉学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实践。学会秉持“学术引领、服务基层、护佑生命”的核心理念,通过技术帮扶、学术培训、科研协作等形式,缩小区域医疗差距,提升基层麻醉医师专业能力与急危重症救治水平。通过贴近基层医生的专业内容和精彩讲解,传授临床常见疾病管理、最新麻醉学进展及实用技术,提高危重症患者麻醉处理能力,实现诊疗规范化。

    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常务副会长敖虎山教授回顾“基层行”系列活动成果:设立140个公益办事处,培训超50万群众掌握心肺复苏技术,推广AED配置超25万台,挽救数百人生命。他指出,面对我国每年数万心脏骤停患者,基层医疗仍面临技术鸿沟、人才断层、科研短板等挑战。麻醉学科是医疗安全“守门人”,基层医疗是全民健康“第一道防线”。以乐山站活动为契机,将“技术火种”播撒川西南大地,用“医者仁心”守护生命尊严。为“心连心,点亮生命”心肺复苏乐山培训基地授牌。


图片1.png4.png

“心连心,点亮生命”心肺复苏乐山培训基地授牌  

     学术讲座环节精彩纷呈。敖虎山教授分享《围术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研究》,阐述舒适化医疗发展历程及麻醉学科在其中的角色,强调加强疼痛管理的重要性。学会通过专利转化会、专利转化平台,激发医务人员创新思维,促进医疗事业发展。袁红斌教授带来《舒适化医疗助力医院高质量发展》讲座,分享长征医院脊柱疑难手术麻醉经验,推广“安安”心肺复苏模拟人,介绍围术期多模式镇痛方案及阿片类药物精准化应用。李文献教授讲解《远程“手把手”气道管理技能培训实践》,探讨可视化技术在困难气道管理中的应用及基层医院培训资源短缺的解决方案。张军教授剖析《肿瘤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问题》,探讨手术/麻醉对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防治困境。张军教授剖析《肿瘤患者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问题》,探讨手术/麻醉对肿瘤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及防治困境。傅丹云教授聚焦《管芯类工具的临床应用—管芯技巧,必不可少》,对比传统可视化工具与可视管芯,介绍可视管芯在困难气道中的应用及操作步骤。夏俊明教授探讨《“透视”喉罩——问题与对策》,强调可视化位置评估的重要性及实践中的思考与学习。陆艺教授分享《紧急颈前气道—基于问题的探讨》,介绍环甲膜穿刺与切开的适用情况及四步刀片法环甲膜切开。

      会议最后由上海长征医院陈巍教授、郑栋煜教授带来“超声引导下外周神经阻滞workshop”,手把手教学,提升参会者专业技能。

图片1.png14.png

Workshop现场氛围

    本次会议圆满结束,专家们带来学术盛宴,为乐山麻醉领域医务人员搭建交流平台,推动基层麻醉学科高质量发展。基层医院将继续加强与上级医院交流合作,依托先进技术和理念,提升综合服务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