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门诊中,常有患者因“听力突然下降”、“长期耳鸣”或“走路不稳”就诊,最终被确诊为“听神经瘤”。不少人一听“肿瘤”就慌了神,尤其担心手术后会“洗白了”、“变瓜了”、“聋了”、“面瘫了”。今天结合临床经验讲讲听神经瘤的手术治疗,帮大家科学认识这种疾病的治疗过程。
一.听神经瘤: 先搞懂“它是什么 ”
首先要明确一个关键信息:听神经瘤是良性肿瘤,不是癌症,不会转移,只要规范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恢复良好。它起源于内耳深处的“前庭神经鞘膜”(不是大家以为的“听神经 ”本身),就像一颗慢慢长大的“小疙瘩”——早期可能只有几毫米,随着时间推移会逐渐压迫周围的神经(比如听神经、面神经)和脑干,这也是为什么会出现听力问题、面瘫风险的原因。
常见的早期信号很容易被忽视:比如单侧耳朵听力慢慢下降(有人以为是“老花耳”)、持续耳鸣(像蝉鸣或电流声)、眩晕、偶尔走路打晃(感觉“脚下没根”);如果肿瘤长得较大,还可能出现面部疼痛或麻木、面瘫、头痛、恶心等症状。所以一旦出现这些情况,建议尽早到医院做头颅 MRI(磁共振)检查,早发现、早处理,治疗难度会小很多。
二.不是所有听神经瘤都要手术! 先判断“要不要切 ”
很多患者确诊后第一反应是“赶紧手术切掉”,但其实手术并非唯一选择,要不要做、什么时候做,要根据肿瘤大小、症状和患者年龄综合判断:
若肿瘤很小(直径<1厘米),没有明显听力下降或耳鸣, 且患者年龄较大(比如超过60岁),医生通常会建议“定期观察 ”——每6-12个月做一次 MRI,看肿瘤是否长大。因为这类小肿瘤可能多年不变化,没必要冒手术风险;
若肿瘤直径超过1厘米,或已经出现明显听力下降、耳鸣加重,甚至有面瘫趋势,就需要考虑手术了。尤其是年轻患者,肿瘤继续长大可能压迫脑干,增加后续治疗难度,尽早手术能更好保护神经功能。
三.手术核心: 既要“切干净肿瘤”,更要“保好神经 ”
听神经瘤手术的难点,在于它的“位置太特殊”——部分肿瘤藏在颅骨深处的“内听道”里,周围紧挨着负责听力的“听神经”、负责面部表情的“面神经”,再往里就是控制运动、感觉、呼吸、心跳的脑干,稍有不慎就可能导致生命危险、偏瘫、听力永久丧失、面瘫(比如嘴角歪斜、眼睛闭不上)。所以手术的核心目标,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护神经功能”。
目前神经外科做听神经瘤手术,主要采用两种成熟方式, 各有优势:1.显微镜下手术(主流方式):通过在耳后做一个2-3厘米的小切口,打开一小块颅骨,用高倍显微镜清晰看到肿瘤和周围神经。这种方式视野稳定,能精准分离肿瘤与神经,尤其适合肿瘤较大、与神经粘连较紧的情况;2.内镜辅助手术:对于部分位置较浅、体积较小的肿瘤, 会搭配神经内镜使用。内镜能深入显微镜看不到的内听道“死角”,减少对周围脑组织的牵拉,创伤更小,恢复更快。
无论哪种方式,术中都会全程适用“神经电生理监测”技术——就像给神经装了“实时监控”,手术中能实时监测听神经、面神经的电活动,一旦接近神经, 监测仪会立刻报警,提醒医生调整操作,这也是现在降低面瘫、听力损伤风险的关键技术。另外,手术入路的选择也很重要。目前最常用的方式是“乙状窦后入路”,这种入路不用破坏内耳结构,既能完整切除肿瘤,又能更好保护听力和面神经,术后并发症更少,大部分患者术后1-2周就能出院。
四.术后恢复:这些事要记牢
很多患者担心术后恢复难,其实只要配合医生,多数人恢复很顺利。
术后短期可能有轻微头痛、头晕或恶心,这是正常反应,医生会用药物缓解,一般 3-5天就会好转。
关于听力:如果术前听力还不错,手术中保护得好,术后大部分人能保留有用听力;但如果术前听力已经严重受损,可能无法恢复,这点术前医生会和家属充分沟通。
关于面瘫:部分患者术后可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面瘫(比如嘴角歪斜、闭眼不全),大部分是暂时的,通过术后康复治疗(如针灸、理疗、神经营养药物),3-6个月内会逐渐恢复;少数患者存在肿瘤与面神经粘连特别紧的情况,则可能出现永久面瘫。
术后复查:建议术后 3个月、6个月各做一次 MRI,之后每年复查一次,观察是否有肿瘤残留或复发(良性肿瘤复发率很低,只要切干净,基本不用担心)。
最后想跟大家说的话
听神经瘤虽然长在“关键部位”,但只要早发现、找正规医院的神经外科团队规范治疗,手术风险是可控的,绝大多数患者术后能恢复正常生活。如果您或家人出现单侧听力下降、持续耳鸣等症状,别不当回事,也别恐慌,及时到神经外科就诊,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制定最适合的治疗方案。健康无小事,早诊早治是关键——希望今天的科普能帮大家消除对听神经瘤手术的顾虑,也祝愿大家都能拥有健康的神经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