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王先生因单位体检在我院内镜中心做了一个胃镜检查,本来觉得自己身体倍儿棒却在拿到结果那一刻惊出了一身冷汗。胃镜显示:胃上有一0.8cm局限于黏膜层的早期胃癌。所幸的是该瘤变处于非常早期,尚不用进行传统的胃大部切除术。在内镜中心医生与其积极沟通后,王先生入住消化内科并择期进行了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ESD),术后的病理的结果也显示其癌变处于非常早期,没有转移,已完整切除。

据王先生回忆,自己平时没有任何不适,几年前查出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这次借着体检做了一个胃镜,竟然发现了早期胃癌。心情就像坐上过山车一样,本以为只要是癌都要“大动干戈”,没想到发现及时,在它尚处于“婴幼儿”阶段就被胃镜给揪了出来,并且通过内镜手段及时进行了处理,避免了开刀切胃。王先生术后两天就开始吃东西,恢复得非常好。

我国是胃癌高发区,发病率和死亡率都非常高,分别占全球42.6%和45.0%,及每年新发病例约67.9万,死亡病例约49.8万。但是我国90%胃癌患者就诊时已经是中晚期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还是胃早癌的筛查!
如果晚期胃癌是“大人”的话,那么胃早癌就是“婴幼儿”,它对人体的侵袭程度不大,破坏力也不算厉害。胃早癌筛查不仅可提高发现率,且胃癌的预后与诊治时机密切相关。早期胃癌的5年生存率可超过90%,甚至达到治愈效果。同时胃早癌可以选择胃镜下切除,保留完整的胃腔,术后恢复快,无创,费用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大大提高。也就是我们内镜医生常说的:发现一例早癌,拯救一条生命,挽救一个家庭!
胃癌有哪些相关危险因素呢?
1、幽门螺杆菌感染
2、一级亲属胃癌家族史
3、长期高盐饮食、烟熏煎炸食品、红肉与加工肉的摄入及不良饮食习惯
4、吸烟
5、重度饮酒
胃镜+病理活检仍然是胃早癌筛查的金标准!
其他任何检查设备和手段,都无法取代胃镜。它能让医生最直观地观察细微的黏膜变化,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加上先进的窄带成像、染色、超声等技术,结合病理活检,藏的再深的胃早癌都无处遁形。
那哪些人需要做胃镜检查来筛查是否发生早期胃癌呢?
根据《中国胃癌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北京)》的说明,以下是胃癌发生的高风险人群
年龄 45 岁及以上, 且符合下列任一条件者
1. 长期居住于胃癌高发区;
2. 幽门螺杆菌(Hp) 感染;
3. 既往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残胃、肥厚性胃炎、恶性贫血等胃癌前疾病;
4. 一级亲属有胃癌病史;
5. 存在胃癌其他高危因素(高盐、腌制饮食、吸烟、重度饮酒等)。
对这些高危人群,即使没有症状,也推荐进行胃镜检查筛查是否发生早期胃癌。但要说明的一点是这些并不是绝对的,并不是说要有上面的危险因素才会发生胃癌,胃癌的发生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目前来说仍然没有被完全阐明,所以我们才会经常听说谁谁谁多么年轻就得了胃癌。消化内科医生建议高风险人群每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如果有上消化道症状(如反复腹痛、腹胀、烧心或出现黑便等),即使没有上述的危险因素,也推荐进行胃镜检查。
乐山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早癌专家简介:

程征宇,副主任医师,中共党员,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学硕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
专业特长:消化道早癌诊治、重症急性胰腺炎中西医结合治疗、终末期肝病综合治疗及内镜诊治、超声内镜诊治技术。

唐宇 副主任医师,医学博士。专业特长:各种胃肠镜诊治技术;消化道早癌诊治;超声内镜诊断、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EUS - FNA)和介入治疗;ERCP治疗胆总管结石、梗阻性黄疸、胰腺分裂症等。

邱华荣,副主任医师,毕业于西南医科大学。专业特长:消化内镜常规检查及内镜下治疗,尤其擅长消化道出血、消化道早癌、消化道粘膜下肿瘤、贲门失弛缓症、消化道狭窄(瘘)的内镜治疗(ESD、ESE、STER、POEM)及超声内镜检查。

易礼智,主治医师,中共党员,医学博士。
专业特长:消化道早癌、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内镜下诊段及治疗(ESD、ESE、STER、EFTR),消化道出血的内镜下止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套扎、硬化及组织胶注射、溃疡出血的内镜下止血),消化道狭窄的内镜下治疗及超声内镜检查等。

刘科,主治医师,中共党员,毕业于西南医科大学,大学本科,西南医科大学在读在职硕士。专业特长:消化内镜常规检查及内镜下治疗,尤其擅长消化道出血急诊止血、消化道早癌、消化道粘膜下肿瘤、消化道狭窄(瘘)的内镜治疗(ESD、ESE、STER)及超声内镜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