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历摘要
患儿,女,3岁8个月,因腹痛15小时,间断呕吐12小时入院。
患儿于入院前15小时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呈持续性,3小时后出现呕吐,非喷射性,为胃内容物,呕吐频繁且腹痛加剧, 7小时前患儿出现精神差,面色及口唇苍白,四肢发凉等表现,遂就诊于内科急救室。查体:心率170次/分,血压测不出。诊断为休克,给予扩容、升压、纠酸、抗炎治疗4小时,血压上升为90/40 mmHg,患儿仍有腹痛、呕吐,以“腹痛待查”收入外科。
患儿既往体健,否认家族遗传病史。
入院查体 呼吸29次/分,心率156次/分,血压90/45 mmHg 神志清,精神差,面色苍白,贫血貌,呼吸急促,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罗音,心音较有力,律齐,未闻及杂音。四肢活动自如,神经系统检查(-)。
外科情况:腹胀,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全腹压痛,无反跳痛,肌紧张可疑,叩诊鼓音,移动性浊音可疑,肠鸣音弱。腹穿有不凝血性液体。
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Hb 93 g/L WBC 17.6×109/L N 69%。腹立位X线片:肠淤张至不完全性肠梗阻(见图1)。床边B超:盆腔内一囊性包块,盆腔积液。
入院后治疗: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腹腔内血性液体约50 ml。距回盲部50 cm回肠系膜处有一直径2 cm裂孔,从距屈氏韧带130 cm处空肠到距回盲部50 cm处回肠共255 cm小肠疝入此裂孔。疝入小肠颜色紫黑,无蠕动,有臭味,已坏死(见图2)。切除此部分肠管,行肠切除吻合术,减压,彻底冲洗腹腔后关腹。术后继续纠正休克,常规减压,抗炎,禁食。术后3天患儿开始饮水,6天进半流食,9天出院。
诊断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 绞窄性肠梗阻 中毒性休克。
分析讨论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是胚胎期肠管系膜由于某种原因发生缺血坏死而形成裂孔,其发病率低,1957-2003年我院共收治33例,占肠梗阻的0.6%。胎儿期肠系膜血管梗阻发生肠系膜缺血是主要的病因。
当肠袢突入小肠系膜或网膜缺损内时,即形成系膜裂孔疝。如其他许多内疝一样,系膜裂孔疝也没有真正的腹膜性疝囊。引起先天性系膜缺损的病因并不清楚。目前有许多假说,部分背侧系膜退化,在少血管区穿孔,结肠疝入系膜“穿孔”和基质发育缺陷是几个著名的理论。
裂孔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边缘光滑,可单发或多发。裂孔的部位可以在小肠、横结肠或乙状结肠系膜,以回肠系膜多见。疝入的肠管多为小肠,呈“闭袢样”或“哑铃状”,病理改变为肠坏死。导致肠坏死的相关因素与病程长短、裂孔大小、嵌顿闭袢的多寡和是否伴发肠扭转有关。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临床表现特点有:(1)发病急、进展快、中毒症状重,迅速恶化。(2)就诊以无原因休克为主症,抗休克治疗无效。(3)有急性、完全性绞窄性肠梗阻的临床表现。(4)与其他病因引起的绞窄性肠梗阻相比,其休克、肠坏死、腹膜炎、血性腹水、肠扭转的发生率高且快。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辅助检查无明显特异性。血常规WBC多大于20×109/L。腹部X线平片多表现为肠淤张或不完全性肠梗阻。腹部B超可表现为腹腔积液影,闭袢肠管影。钡灌肠可表现为结肠干瘪无气。
因肠系膜裂孔疝无特征性的症状和体征,无可确诊的辅助检查手段,实验室检查几无价值,术前确诊率为零,故腹腔穿刺尤为重要,腹腔穿刺血性液是诊断绞窄性肠梗阻的可靠证据,故建议对不明原因的休克者常规腹穿。
先天性肠系膜裂孔疝的患儿可无任何症状,一旦肠管疝入裂孔则出现症状,往往有急性、完全性绞窄性肠梗阻的症状及体征。由于临床缺乏特异的诊断方法,且本病发病急、进展快、中毒症状重,短时间内病人可出现明显脱水、酸中毒、中毒性休克,病情凶险,因此急诊手术是抢救生命的关键。因肠系膜裂孔疝的休克难以纠正,所以需要强调的是抗休克与剖腹探查术同时进行。
手术探查时,必须判断嵌顿肠管的血运状况,若肠管有血运,则可使嵌顿的肠管复位,用不吸收线缝合缺损是被推荐的手术方式。若肠管没有生机,切除这段肠管并行剩余肠管端端吻合,是切合实际的选择。术中偶尔发现的系膜缺损,也应修补预防系膜裂控疝的发生。其术后常见并发症为粘连性肠梗阻及短肠综合征。
下面简要介绍一下我院从1957-2003年收治的33例肠系膜裂孔疝病人的临床状况及转归:男21例,女12例,年龄1个月~16岁, 平均5.4岁。主要症状与体征有:剧烈腹痛85%,频繁呕吐75%,休克51%,频死状态12%,30%初诊腹部无阳性体征。
辅助检查: WBC>20×109/L者占55%,腹腔穿刺有血性液体者90%,腹X片呈机械性肠梗阻者62%,腹X片无异常表现者38%,钡剂灌肠显示结肠无气者100%,腹部B超显示腹腔积液者100%;被误诊为内科疾病者64%,误诊为其他外科疾病者36%;
结果:肠坏死72%,肠扭转47%,肠切除吻合术52%,肠切除肠外置18%,肠扭转复位术24%,短肠综合征3%,死亡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