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意味着冬季的开始,此时草木凋零,冰冻虫伏,天地间阳气由收变敛,由降变藏。天地万物开始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其实冬季也是养生的好时机。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冬日养生的记载:“冬不藏精,春必病温”。中医强调“天人合一”的观念,冬日养生应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保养阴精,潜藏阳气。那冬季养生需要注意什么呢?
一、起居调养
1、早睡晚起
《黄帝内经》里提出"冬三月,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冬季万物生机闭藏,日常起居须注重保护阳气,避免过劳,不使阳气妄动,冬季夜长昼短,应早睡晚起,早睡养阳,晚起养阴,有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蓄积。我们应该避免熬夜,尽量保证8-9小时的睡眠,老年人可以适当增加,在中午阳气最盛时,可适当午休 20-30 分钟,以缓解疲劳。
2、注意保暖
立冬之后天气寒冷,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容易导致人体免疫力下降。头部、背部、脚部等部位是人体的重要穴位和经络分布区域,头乃诸阳之会,背部是督脉所在位置,督脉主一身阳气,而脚部远离心脏,易受寒邪侵袭,所以要特别注意头部、背部及脚部的保暖。
3、适当泡脚
古语有云:"热水洗脚,胜吃补药"。睡前热水泡脚15-20分钟,可以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睡眠,驱寒防病等。也可以在泡脚水中加入一些艾叶、生姜、花椒等中药材,起到更好的养生效果。注意水温不要过高,以免烫伤。
二、饮食调养
1、控制咸味摄入
《四时调摄笺》中讲到:"冬之时,饮食之味,宜减咸增苦,以养心气。” 肾主冬,咸味入肾,冬季天寒易伤肾阳,若再过食咸味,则肾水过旺,从而影响心脏的功能。
2、多吃温补食物
冬季气温寒冷,寒邪强盛,故冬宜适当多吃一些具有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羊肉、牛肉、鸽子、红枣、生姜等,可以益肾壮阳、温补气血,帮助人体抵御寒邪。同时,可适当食用山药、桑葚、枸杞、核桃、黑芝麻等温补益肾之物,以补肾填精、温中益气。
3、少食生冷食物
生冷食物容易损伤脾胃阳气,过食生冷可使脾胃功能减弱,导致消化不良、腹痛腹泻等问题,因此要尽量避免过食生冷食物,如冷饮、冰淇淋、生鱼片等。
三、冬季精神调护
冬季万物凋零,容易让人产生消极、抑郁的情绪。这些不良情绪长时间积累、郁积在心,不能充分疏泄就会危害健康,甚至引发疾病。冬季的精神调护应顺时调神,敛阴护阳,我们可以多进行一些聚会、聊天、徒步等有益的社交活动,调节情绪,保持心情舒畅,使神气内收。中医认为,“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良好的情绪有助于气血的运行和脏腑功能的正常发挥。
四、中医保健养生
1、穴位按摩
按摩肾俞穴:肾俞穴位于脊柱区,第 2 腰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 1.5 寸。按摩肾俞穴可以调补肾气、通利腰脊。

揉按涌泉穴:涌泉穴位于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第2、3趾指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的交点上。按压此穴可以起到补肾填精,滋阴降火的作用。

2、艾灸:温补阳气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艾灸。艾灸具有温经通络、散寒祛湿的功效,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多种疾病,尤其是对寒性疾病有很好的调理作用。但艾灸时要注意保暖,避免受风着凉,灸后要多补充水分。

从五行来讲,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季是储藏的季节。我们只有顺应自然界的变化规律,在冬日保养阳气、养精蓄锐,才能在春日顺应万物生发之机。

彭红霞 中医科主治中医师
从事中医针灸临床工作15年。现任中国针灸学会会员,四川省针灸学会经络腧穴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老年医学学会治未病专业委员会委员,乐山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乐山市中医药学会针灸推拿专委会副秘书长,乐山市中医重点学科评审专家。师从多位国家级名老中医,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临床部进修半年,主研市级科研项目2项,参与省级科研课题1项。
专业擅长:运用针灸治疗神经系统疾病,以及应用传统中医疗法治疗各种临床疾病,如面瘫、颈腰椎病、带状疱疹神经痛、中风后遗症、颞颌关节炎、痛经、呃逆、尿储留、不孕及各种痛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