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的科普:自查与防治指南

发布时间:2024/7/17 点击量:6424 来源:胃肠外科 朱明杰

  腹股沟疝,俗称疝气小肠气,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尤其在男性中更为多见,男女发病率之比约为15:1,且右侧较左侧多见。腹股沟疝主要发生在腹股沟区域,表现为局部突出肿块,并可能反复发作。本文将详细介绍腹股沟疝的自查方法、病因、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应对这一疾病。

一、腹股沟疝的自查方法

  腹股沟疝的自我检查相对简单,通过以下三部曲即可初步判断:

  1. 观察与按压

o   站立时,观察大腿根部或下腹部是否有肿块凸出来。对于男性,还需注意阴囊是否有肿大。

o   用两指轻轻按住肿块,然后咳嗽几声,感觉肿块是否对手指有冲击感或移动感。

  1. 平躺测试

o   平躺并放松腹部,用手轻轻按摩肿块,观察肿块是否会逐渐消失或变小。

  1. 再次站立

o   在肿块消失后,用手指按住刚才肿块突出的位置,然后再次站立,观察肿块是否会重新凸出来。

若以上步骤中,肿块在站立时出现,平躺时消失,再次站立又重现,那么很可能是腹股沟疝,建议及时就医。

二、腹股沟疝的病因

  腹股沟疝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包括:

  • 先天性解剖异常:如腹股沟管发育异常,导致腹壁薄弱。

  • 后天性腹壁薄弱或缺损:如长期慢性咳嗽、排尿困难、严重便秘、腹水等腹内压力增高的情况,以及年龄增长导致的腹壁肌肉松弛。

三、临床表现

  腹股沟疝的临床表现多样,根据病情轻重可分为:

  • 易复性疝:腹股沟区有肿块,偶有胀痛,肿块可回纳。

  • 难复性疝:疝块不能完全回纳,可能伴有消化不良和便秘等症状。

  • 嵌顿性斜疝:疝块突然增大,伴有明显疼痛,不能回纳,可出现腹部绞痛、恶心、呕吐、停止排便排气等肠梗阻症状。

  • 绞窄性斜疝:临床症状严重,可发生急性腹膜炎及脓毒症,多见于年老体弱者。

四、治疗方法

腹股沟疝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非手术治疗和手术治疗:

  • 非手术治疗:适用于一岁以下婴幼儿,因其腹肌可随躯体生长逐渐强壮,疝有自行消失的可能。此外,年老体弱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不宜手术者,可采用医用疝带防止疝块突出。但长期使用疝带可能增加疝嵌顿的发病率。

  • 手术治疗:腹股沟疝最有效的治疗方法是手术修补。包括传统开放手术和腹腔镜手术。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等优点,是目前推荐的治疗方式。

五、健康教育与预防

  1. 活动指导:术后患者应避免重体力劳动或提举重物,逐渐增加活动量。

  2. 饮食指导:调整饮食习惯,保持排便通畅,避免便秘。

  3. 防止复发:减少和消除引起腹外疝复发的因素,如避免剧烈咳嗽、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内压的动作。

  4. 定期随访:术后应定期随访,若有复发迹象应及早诊治。

  总之,腹股沟疝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通过简单的自查方法可初步判断,确诊后应及时就医并采取合适的治疗方法。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注意预防,可以减少腹股沟疝的发生和复发。

 333.png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