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临床医学进展回顾 血液保护

发布时间:2005/2/16 点击量:7144

邓 硕 曾

曾任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和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麻醉科主任、教授等职。现任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客座教授。兼任中国麻醉与镇痛杂志常务编委、中华麻醉学杂志特邀审稿专家、临床麻醉学杂志荣誉编委及中国输血杂志编委等。

邓硕曾教授于1995年在国内率先提出血液保护,是卫生部起草的《临床输血规范》专家组成员,在全国范围内呼吁开展节约用血,防止输血传播性疾病。1995-1997年与刘进教授一道,推动阜外医院血液保护工作,3年使心脏手术同种输血量减少86万ml,获阜外医院临床成就二等奖。还曾分别获卫生部和深圳市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自1998年实施献血法以来,我国无偿献血率已从22%上升至88%,血液安全性明显提高,血液保护和节约用血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其主要表现在:(1)输血风险意识逐渐深入人心,旧的输血观念正在转变;(2)各种节约用血措施广泛开展,节约用血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外科手术范围扩大,器官移植和老年肿瘤手术病人增多,用血量仍大幅度上升,而血源仍面临短缺和传播疾病的威胁;另外,由于“窗口期”和漏检率的存在(如丙肝的允许漏检率为3%),绝对安全的血液只占所有输血量的40%左右,血液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因此必须加强下列五大措施:

一、严格执行输血指征

2000年卫生部制定的《临床输血规范》是我国输血指征的第一部法规,该规范指出:Hb>100 g/L不必输血;Hb<70 g/L应考虑输入浓缩红细胞;Hb<70~100 g/L,则根据病人代偿能力、一般情况和病变决定,出血量>30%可输入全血。1989年7月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制订的指南更加严格,该指南认为Hb≤70 g/L也具有足够的携氧能力。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1996年制定的成分输血指南,将Hb<60 g/L作为输血指征。如果全国各医院都能严格执行卫生部的输血指征,估计可减少25%~50%的不必要输血。

但是目前我国各医院掌握的输血指征普遍偏宽,较严格为Hb 80~90 g/L,较宽松的达Hb100 g/L。很多医师仍然凭经验输血,不少医师担心病人携氧能力不足,用全血来补充血容量;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床旁快速的红细胞压积(Hct)和Hb检测,医师对病人的状况胸中无数也是客观原因之一,因此执行输血指征,一要继续解放思想,二要提供设备实施科学用血。

二、血液稀释

血液稀释是血液保护的重要途径,缺容量不一定缺血,应树立“容量第一”的观念,因为心血管功能正常的病人都可以耐受一定程度的贫血(Hb 60~70 g/L),而血液稀释不仅可以增加血容量(开源),还可以使病人术中出血为“贫血”之血(节流)。血液稀释还有助于改善病人的微循环。

血液稀释有急性等容血液稀释(ANH)和高容血液稀释(HVH)两种,前者在麻醉后放血10~15 ml/kg,同时以2~3倍的晶体液/胶体液进行补充置换,术终前再将病人放出的自体血回输。后者在麻醉后不放血,但在麻醉后20分钟内输入较大量晶体液/胶体液(20~25 ml/kg)进行扩容,以增加病人对失血的储备能力。

5年来血液稀释在临床的应用,推动了容量复苏和容量替代治疗的研究,选择什么样的液体成为争论的焦点,是用晶体液还是用胶体液?用哪一类的胶体液更好?目前学术界总的看法是输晶体液+胶体液比单纯用晶体液好,尤其是对严重失血和低血容量病人,用胶体液补充血容量才能保证充分的组织灌注。

容量治疗选用何种胶体液也是关注的焦点。新观点认为,胶体液的补充不仅要满足血流动力学的需要,而且能改善组织氧合;不仅不影响肾功能和凝血系统,而且要提高病人机体的免疫和抗炎功能。为此,人们在羟乙基淀粉的研发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用第三代6%中分子羟乙基淀粉(130/0.4,万汶)取代第二代中分子羟乙基淀粉(200/0.5,贺斯)的益处是:(1)保持与6%贺斯同样的容量效果;(2)对凝血功能无影响;(3)提高肾脏清除率;(4)更少的血浆和组织蓄积;(5)药物安全性更优;(6)突破剂量限制。万汶2000年问世,标志着中分子量低取代级的羟乙基淀粉已完成新老交替,符合容量治疗新观点,并可用于危重病人和婴幼儿。

三、控制性降压

控制性降压可以减少病人术中和术后出血,是血液保护的支柱之一。为此麻醉应当有足够深度,以降低病人应激反应,防止围术期高血压。控制性降压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椎管内麻醉和血管扩张药的应用。近年来我国椎管内麻醉应用量下降,大医院的全麻总数明显超过硬膜外麻醉,达到50%~70%。由于一般全身麻醉深度难以控制交感神经活动,而深麻醉又影响术终清醒和拔管,因此术中常出现高血压>140/90 mmHg。如果用全麻加硬膜外麻醉当然更好,但毕竟操作和管理较为复杂。

为了保持病人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中失血,我们主张在适当麻醉基础上合并使用血管扩张药。最好选择短效、可控性强的动脉血管扩张药,它不仅能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必要时还可小剂量推注,以达到降压目的,它没有肝肾毒性而且作用可以预见,安全、可靠。目前常用的血管扩张药有硝普钠,硝酸甘油和尼卡地平3种,以后者效果较好。

尼卡地平又名佩尔地平,属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虽然它是钙通道阻滞剂,但它不像维拉帕米和地尔硫那样有明显负性肌力作用。它选择性扩张动脉血管,主要扩张椎动脉、冠状动脉和肾动脉,增加冠脉血流,保护缺血心肌,解除脑血管痉挛,在降压的同时增加肾脏供血,保护心脑肾等靶器官。由于尼卡地平对血管平滑肌的选择性作用比对心肌的高3万倍,故已从钙阻滞剂家族分出,加入血管扩张药行列。在麻醉中它能显著抑制各种内源性升压物质引起的血压升高,其效应与用量成正相关,是全麻中较好的控制性降压药。

单次静注尼卡地平1.0 mg 或2.0 mg时,收缩压的下降幅度可达35%,作用时间>20 min;静注0.5 mg时,降压幅度为17%,持续时间>7 min。在全麻下单次静注一般不超过0.5 mg,用微量泵输注时,剂量为0.10~0.20 μg/kg/min,对严重高血压者可达1 μg/kg/min。由于其作用迅速、无毒性,且作用可以预见,目前该药已逐渐取代硝普钠成为术中控制性降压的首选药物。

四、自体血回收

Tremper医师认为,控制性降压和自体血回收是血液保护的两大法宝,甚至比急性等容血液稀释作用大。手术野的失血和术后出血都可经吸引、回收和回输。

目前有两种血液回收系统:(1)简单回收系统 它是术中和术后最古老、最简单的自体血回输方法,如吸引收集心胸和整形外科术野和术后引流血,经简单过滤(<170 μm滤器)和抗凝(枸椽酸与血之比1:7),然后再经40μm滤器回输给病人。这种血叫未处理或未加工自体血(AUB);(2)洗血球机系统(Cell Saver)是将术野血或引流血经离心、清洗加工为洗涤红细胞(Hct 30%~40%),然后回输给病人。目前先进的血液回收装置已达到自动化程度。

目前争论的焦点是简单回收的AUB是否安全有效?希腊的Vagianos医师认为,AUB操作简便,效-价比好,是减少同种输血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心脏手术和整形外科引流血回输的一种选择,它能提供全血所含的凝血因子,无需再输血浆和血小板。但由于它会产生溶血和诱发凝血机制紊乱,肾功能不全的病人不宜采用。采集血液时应特别注意(如少吸空气,负压<15 mmHg),而且回输量不应超过2 L。

但德国的Hansen医师反对应用AUB,其理由是伤口血污染的危险性大,游离Hb>2 g/L,其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污染难以检测,其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介质,是凝血障碍、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MOF)的主要致病因素,即使回输量<500 ml也可能引起致命性并发症,因此AUB不能满足现代输血标准。他还认为回输AUB,不仅可导致Hct降低还会增加溶血危险;而采用洗血球机系统可以消除1/10~1/30污染,并可获得质的处理,应大力推广。

有学者认为,若出血过快来不及洗涤,可以直接回输未洗涤的抗凝血。只要病人肾功能好,体外循环后机器余血应尽可能回输给病人。肿瘤手术出血多,血液回收令人关注,Hansen将含癌细胞的血液回收,经洗涤和辐照(50GY)后回输给病人。

五、药物

1.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对于心脏和骨关节大手术病人,如术前Hb<100~120 g/L,术前4周可每周皮下注射EPO 3万~4万单位,以促进骨髓造血;同时要口服铁剂、叶酸和VB12等,以促进铁的

官方微信公众号
官方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