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血三项是指叶酸(FA)/维生素B12(VB12)/血清铁蛋白(SF),这三项血清学检测可以帮助医生进一步评估贫血的原因,明确贫血的类型,辅助临床对贫血患者做出早期诊断和治疗。
一、叶酸,又称维生B9、蝶酰谷氨酸,是一种水溶性维生素,参与多种化合物的合成和代谢。作为细胞生长和繁殖必需的维生素之一,叶酸无法在体内自行合成,主要通过摄取绿叶蔬菜、豆芽、水果和动物肝脏等食物来获得。叶酸的缺乏会干扰身体的正常生理功能,影响健康。
叶酸的临床意义:
1、叶酸降低:
①通常由于摄入不足、吸收不良或体内需求增加所致,常见于怀孕、酗酒、肝炎或其他引起肝功能障碍的疾病。
②叶酸缺乏可能导致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并引发神经系统疾病。
③在恶性肿瘤(如肺癌、肠癌等)以及肾性贫血患者中,叶酸浓度往往低于正常水平。
④对于白血病的病情监测,白血病患者的叶酸水平通常较低,且与病情变化密切相关,活动期时,叶酸水平下降,缓解期则恢复正常;若病情复发,叶酸水平再次下降。因此,叶酸可作为白血病病情变化的监测指标。
2、叶酸增高:
①可见于长期素食、恶性贫血及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中,叶酸浓度通常高于正常水平。
②缺铁性贫血、慢性炎症、恶性肿瘤所造成的贫血叶酸可在正常范围或升高。
二、维生素B12,又称钴胺素,是B族维生素之一。维生素B12是一种人体重要的营养素,主要生理功能是参与骨髓制造红细胞,防止恶性贫血;防止大脑神经受到破坏。
维生素B12的临床意义:
1、维生素B12缺乏:
①巨幼细胞贫血,胃粘膜“内因子”蛋白缺乏所至的恶性贫血,恶性肿瘤所致的继发贫血。
②其它如胃、肠切除术后,肠炎、长期吃素者均影响VB12吸收、摄取,使VB12降低。
2、维生素B12增多:
①白血病:血中VB12可高于正常近10倍,可能与白血病细胞大量破坏释放VB12有关。
②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真红细胞增多症、各类肝病等。
三、铁蛋白,是一种棕色的含铁蛋白质复合物,主要在肝脏合成,存在于机体、脾、骨骼等组织中。它反应肝脏储铁总量及机体营养状态,是检测缺铁和铁负荷过多疾病的有效指标。铁蛋白含量稳定,在排除肝脏疾病、感染、炎症、恶性肿瘤、妊娠等情况之外,是判断体内铁贮存和铁营养状况最可靠敏感的指标。铁蛋白检测与骨髓铁染色结果有良好的相关性,比细胞外铁染色更准确,是诊断缺铁性贫血敏感方法和重要依据之一。
铁蛋白的临床意义:
1、铁蛋白减低:
①体内贮存铁减少,如缺铁性贫血,是早期诊断缺铁性贫血的重要指标。
②失血、营养缺乏等,可作为孕妇、儿童铁营养状况调查的流行病学指标。
③部分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干燥综合征、某些结缔组织病时铁蛋白也可明显降低。
2、铁蛋白增高:
①体内贮存铁增加,如原发性血色病、频繁输血、不恰当铁剂治疗、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贫血等。
②铁蛋白合成增加,炎症或恶性病变,如许多恶性肿瘤细胞可以合成和分泌铁蛋白,如肝癌、肺癌、胰腺癌白血病、霍奇金病、多发性骨髓瘤等,铁蛋白测定已成为恶性肿瘤辅助诊断指标之一。
③组织内铁蛋白释放增加,急性肝炎、慢性肝炎等肝脏疾病,可作为肝脏疾病如肝癌、病毒性肝炎、酒精性肝病等的辅助诊断指标。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也出现铁蛋白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