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我想说:让我们拿起书本!
一本书不一定能让你走出困境,不过至少会让你知道,从古到今跟你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并不孤单。
“你现在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读过的书和爱过的人。”这是我最近常常看到的一段话,但我觉得三毛说得更透彻。
“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孔老夫子的意思是说,人生的最大快乐,就是吃喝和“睡觉”。这几项搁到狗身上,也成立,而且如果一条狗能把这几项做好,简直是狗生赢家。但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的智力,而智力带来的巨大快感,远远超过其他。那么多科学家宁愿孤独终老,一生孑然,大概真如牛顿所说,获取知识其实远比任何事情爽得多。
如何拿智商来作乐,读书便是世界上门槛最低的高贵举动。只要付出一个汉堡或饮料的钱,便可以得到一个作者在那段岁月所有的心思与时间。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当孩子稍稍懂事时,几乎每一个母亲都会严肃地告诉他:书里藏着的是智慧,这要比钱或钻石贵重得多,而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
而中国13亿人口,扣除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当然,这可能是我们在填鸭式的学习生涯中把读书当成一种负担,造成了看书乐趣大减,人均阅读量垫底的囧状。我们的教育把读书当成一种任务,再好吃的东西,天天逼着人吃,总有人会厌食。在学校里,学生被逼迫着功利性读书,就像等待园丁浇水的树苗,而非自己汲取水分,更严重的是对待知识不加辨别照单收下。
走出校门,我们在微博、微信、自媒体网站看到各种信息,接触大量新闻,但是这并没有太多的快感,因为我们的碎片化阅读,仅仅用到记忆力,而非理解能力,更别谈想象力,一种东西再好吃,已经被别人咀嚼过了,囫囵吞枣式的读书,只会造成时间的浪费。
一帮人出去旅游,大多数人的感受是,“这座山真高”“这块石头真丑”。只有少数人眼中看到,这座山巍峨雄伟,怪不得能成为皇族祭天之地;这块石头的形成,是经过地质运动和风沙侵蚀的结晶。读书和旅行一样,是灵魂在别处的一次对话。就算读得到后来,看天还是天,看水还是水,看沙县还是沙县,看拉面还是拉面,我们却可以构建不一样的精神世界,它可以在清廉的环境中安静生长而不沾染一丝铜臭,也可以在铺满黄金与钻石的旷野里绽放最炫目的光彩。
我们小时候读的书,如同小时候吃的饭,一时半会儿看不出什么,直到成年后,前者成为了我们的精神,后者成为了我们的骨血,两者都融入到了我们每一个细胞。
蔡康永说:为什么我常鼓励大家读书?因为我们的人生非常有限,阅读可以拓宽我们的经验,看到别人的人生是什么样子。一有机会看到别人的人生长什么样子,就会培养出一种抽离的能力。
培养抽离的能力,能够让我们跳脱当下的痛苦跟挫折,比较容易面对失败。这个能力不会从天上掉下来,是靠着我们不断去摸索别人的人生,累积到足够的信心,知道世上不是只有我一个人活着,还有无数活的可能。
关于曾国藩,老师讲过一个笑话,有一天曾国藩在家读书,一个小偷就在他家门外墙角等着。本想等着他入睡以后偷窃,可是左等右等就是不见他睡。那篇短短的文章他始终没有背下来,最后小偷忍无可忍,觉得自己都能背下来了,于是从门外跳出来大叫:“这种笨脑袋,还读什么书。”当年老师讲笑话,结语是曾国藩虽然笨,可他勤奋好学,终成一代名臣。然而,如果你读过《曾国藩家书》,你会了解到,这个清朝晚期的中兴名臣,居然曾因打了败仗而两次跳河自杀,他和我们普通人一样,都会遭遇挫折,熬不过就是人生的无底洞,撑过去了,就是人生的成人礼。
读《林肯传》,你可以读到林肯曾经因事业崩塌,负债累累而精神崩溃,他深爱的女人在他们无比幸福时死去,他的孩子在南北战争时期夭折,他在战争中几次兵败如山倒却最终经历万险而获得胜利……那是一颗经历过怎样折磨的心和一种怎样的毅力,相比你的那些小情小绪,足以给你莫大的精神支撑。
同样的,《邓小平时代》里,邓小平三起三落,他的孩子在“十年”中被折磨得跳楼自杀,摔成半身残废,卓琳哭了一天一夜,他凝重地一根烟一根烟地抽下去,忍耐着这一切,然后重新站出来,并且在70岁以后改变了整个中国。
再读《王阳明大传》,王阳明被庭杖得血肉模糊,然后被贬到荒蛮的贵州龙场,而且一路被追杀,却在龙场悟道并且成为明朝后中国最伟大的圣人,提出“知行合一”,开创了一派哲学,深化了道德意识自觉性和实践性的关系。
我想,这就是读书的意义,它能让你踩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这个世界,你憋在心里的情感,你表达不出的思想,竟然有个人替你说出来了,这个世界上两个灵魂竟然透过书籍交谈,于是你觉得无处可说的挫败和孤独又减轻了一分。
世间有两种快乐,第一种是因为无知,第二种是因为彻悟。无知的人,每天无忧无虑什么都不想,不懂得日月星宿,也不懂得世事人情。他们做的事,干的活,都是为了吃饱喝足。这种简单而无知的快乐,就像是动物,为了生存而生存,不需要复杂的思维和智商,更不会去主动获取新的知识。而彻悟,是因为读过一些书,经历一些事,心境发生改变。青山依旧,绿水长流,个人独特的气质也慢慢培养出来,生命变得更加有质感。正如周国平所言,世上有味之事,包括诗、酒、哲学、爱情,往往无用。吟无用之诗,醉无用之酒,读无用之书,钟无用之情,终于成一无所用之人,却因此活得有滋有味。
当然,我们读书还会陷入一种误区,认为书中不仅有黄金屋、颜如玉,还有恶魔果实和葵花宝典。读完“你不得不读的50本书”,“改变你一生的100本书”,“让你相见恨晚的20本书”,不仅可以智力爆发三天过雅思五天GRE,还能商业思维顿开,升职加薪当上总经理出任CEO迎娶白富美,从此走上人生巅峰。可我们要知道:书,不是杜冷丁马上止疼,它更像一扇门,透过这个门,你可以看到别人每天都想了些什么,他们如何总结这个世界,又如何想象另一个世界。
读书,不是要醍醐灌顶瞬间涅槃,追求人生的大和谐,而是要去知道,你这次与作者会在哪里会合,又会在哪里分开,会在那里产生共鸣,又会在哪里产生分歧。一本书不一定能让你走出困境,不过至少会让你知道,从古到今跟你有同样烦恼,并且同样在寻找答案的人有很多,你并不孤单。
我一直很喜欢毛姆说的一段话:生命的尽头,就像人在黄昏时分读书,读啊读,没有察觉到光线渐暗;直到他停下来休息,才猛烈发现白天已经过去,天已经很暗,再低头看书却什么都看不清了,书页已不再有意义。这是形容一个人年老时的样子,希望我们都能有这样完满的生命。
我们的气质,大多藏于书中,就像一把把开山刀,每每拿起来挥舞,就能在你内心中开垦出一片新的旷野,从而腾得出地方种植更多作物,到了秋天,心灵便可在广阔无垠的大地上忙碌着收获思想。
而思想,或许是这个世上最后一件可公平分配的东西了,它驻扎在每一个人的脑中,不分贵贱,也无法用财富交易,因而躲过了掠夺。